网站首页

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宣传公告

 2025-04-02       

 


1. 学院及学科平台概况

 

化学化工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宝鸡大学化工系,是学校创办最早、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为优厚、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化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多个交叉学科。其中化学专业为名牌专业”“一流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化学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一流学科材料与化工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交叉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交叉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497人,硕士研究生138人。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4人。教师中有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三秦人才、陕西省千人计划省级人才、陕西省优秀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教育工会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20余人,同时聘请了国内20余名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学院拥有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有机化学)、陕西省高等学校化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团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团队、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团队、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团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新型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团队等。学院科研团队秦岭药用植物及有机功能分子研究开发创新团队入选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发创新团队”“压电新能源创新团队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秦岭药用植物及有机功能分子研究与开发利用创新团队”“AIE(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研发与应用创新团队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设有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陕西省春笋计划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宝鸡市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宝鸡市功能材料众创空间、宝鸡文理学院科普基地、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考研服务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中心、基础教育工作坊等质量工程,拥有学术报告厅、专业资料室、专业档案室、教师综合技能训练室、三字一话室、微格教室、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师范生及理工科实习基地等教学活动场所,形成了可复制的《基于主观能动性培养的高质量可持续性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产出导向的三思四践五技联动式中学化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

学院设有陕西省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钛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院士工作站、宝鸡市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中心、宝鸡市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宝鸡市新型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分子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AIE(聚集诱导发光)研究中心、铁电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宝鸡中草药研究开发中心等省、市、校级科研平台,与校企成立了产学研推合作联合实验室。先后购置了核磁共振波谱仪、光电子能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探针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和高分辨室温磷光原位性能测试系统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8000万元。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不断增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

6年来,学院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陕西省攻关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等120余项;获省厅级教学科研奖励1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9件,实用新型专利80余件。学院教师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CS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stry of MaterialsOrganic LettersInorganic Chemistry、《化学教育》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50余篇;完成科研项目200余项,到账经费超过4000万元。两项科技成果落地秦创原并获春种基金资助成立科技公司。学院与宝钛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宝光集团有限公司、东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华研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啤酒汉斯宝鸡有限公司、陕西长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瑞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宝鸡中学、宝鸡南山中学、渭滨中学、长岭中学、千阳中学、槐芽中学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产学研推合作。学院基于地域、教学科研平台、教学科研团队等优势,已形成考研升学、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特色,已成为宝鸡及周边地区化学、化工及材料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

学院先后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陕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考研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学院连续11年被评为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学院团总支连续8年获全校五四红旗团总支荣誉称号。2016年学院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

  十四五期间,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励精图治 敢为人先的院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服务地方求支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一流专业建设、博士点建设和新增硕士点建设为抓手,奋力谱写学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 招生学科方向及科研成果

化学学科下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4个二级学科方向,学科教学(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070301无机化学学科致力于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压电新能源材料开发研究,瞄准宝鸡传感器产业,专攻高端智能柔性力敏传感器用新材料制备及其应用。近五年以来学科组成员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stry of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NanoscaleCrystal Growth & DesignInorganic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研究成果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2项,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宝鸡市科学技术奖2项,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多项。

070302分析化学学科致力于光谱分析、纳米功能材料分析以及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开发,专攻校外单位企事业单位分析测试服务和聚集诱导发光生物医学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scaleCrystEngComm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Analyst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Talanta等刊物上。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各1项。

070303有机化学学科致力于有机合成化学、天然有机化学和有机润滑材料研究,瞄准与专攻宝鸡医药中间体、工业催化剂等化学分子晶体材料的开发。近五年在Organic Letters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Tribology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陕西省科技厅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青年科技奖1项,宝鸡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070304物理化学学科致力于界面润滑材料、非均相催化以及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瞄准宝鸡钛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专攻绿色润滑材料开发。近几年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Thermochimica Acta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40余篇被SCI收录,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项,陕西省青年科技奖1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和宝鸡市优秀学术成果奖多项。

045106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化学)有14名成员组成,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0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主要培养目标为能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化学教育教学的高素质的中学化学课程专任教师。近三年来,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全国硕士研究生说课大赛上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多件,并在《化学教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材料与化工:材料与化工下设材料工程和化学工程2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材料与化工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熟悉材料与化工专业领域发展方向,能够胜任在材料与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应用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085601材料工程拥有专任教师14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人,副高级职称教师6人,博士教师占比100%,主要研究领域为压电材料及柔性传感器、多孔材料的绿色合成与催化应用,以钛酸钡基压电储能传感电子结构陶瓷材料的成型、加工、性能及应用;SiO2基有序多孔材料的自由基路线开发与加工,非均相氧化催化为研究特色。近年来,发表论文近100篇,获批国家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40余件,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奖1项、三等2项,其他各级各项奖励23项。

085602化学工程方向拥有专任教师12人,正高级职称教师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人,博士学位教师11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润滑材料合成、高强度耐磨柔性聚合物材料开发和AIE(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开发,以绿色环保型润滑材料、聚合物复合耐磨柔性材料的设计、制备、结构调控及产业化;AIE有机生物医用材料开发为特色,近年来发表论文40余篇,获批国家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30余件,各级各类奖项10项。

3. 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果

学院累计培养毕业研究生213人,其中有35人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日本东北大学、日本香川大学等海外院校。近三年,学院研究生在科研、竞赛获奖和党支部建设等方面成果丰硕,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有9篇;授权国家专利5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32件);累计参加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40余人次,累计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33项;研究生党支部获校级先进基层党支部荣誉2次,获校级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荣誉1人次,获校级优秀党员荣誉2人次,先后入选省级和国家级双创样板支部建设项目。

4. 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术型

专业名称

二级学科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加试科目

(笔试,限于跨专业考生和同等学历考生

0703
化学

070301无机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4有机化学
④805无机化学

综合面试(含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

普通化学
基础化学实验综合

070302分析化学

070303有机化学

070304物理化学

专业型

类别

领域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加试科目

(笔试,限于跨专业考生和同等学历考生

0451
教育

045106学科教学(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812化学综合

综合面试

普通化学
基础化学实验综合

0856

材料与化工(含非全日制)

085601材料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 数学二
④832化工原理(自命题)

综合面试(含无机、分析和有机化学实验)等

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

085602化学工程

  1. 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加试科目参考书目

专业名称

二级学科(领域)

复试参考书目

加试参考书目

0703
化学

070301

无机化学

武汉大学校编:《分析化学实验》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年;
兰州大学编:《有机化学实验》 第四版 ,王清廉、李瀛、高坤、许鹏飞、曹小平修订,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普通化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2011年;
徐家宁等主编:《基础化学实验》上册(无机和分析),吉林大学,高等教育出版,2015年。

070302

分析化学

070303

有机化学

070304

物理化学

0451
教育

045106

学科教学(化学)

综合面试,复试相关要求见复试阶段公布的学院《2025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细则》。

徐端钧主编:《普通化学》第六版,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徐家宁等主编:《基础化学实验》上册(无机和分析),吉林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0856

材料与化工(含非全日制)

085601

材料工程

综合面试(含无机、分析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复试相关要求见复试阶段公布的学院《2025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细则》。

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第五版 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主编:《无机化学》(第三版 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085602

化学工程

《宝鸡文理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细则》,具体请查看链接:

https://yjszs.bjwlxy.cn/info/1061/1448.htm

  1. 2025硕士研究生调剂名额与调剂要求

序号

专业类别

领域

拟分名额

接收调剂专业条件

调剂分数要求

1

0703化学

070301
无机化学

8

1.优先调剂一志愿报考0703化学专业;

2.一志愿报考07理学类专业、08工学类专业、1007药学专业、1008中药学专业、0971环境科学与工程或0972食品科学与工程也可申请调剂;

3.同等条件下,优先调剂本科化学相关专业。

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和申请调剂专业在A类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2

070302
分析化学

7

3

070303
有机化学

11

4

070304
物理化学

10

11

0856
材料与化工

(全日制)

085601
材料工程

7

1.优先调剂一志愿报考0856材料与化工专业;

2.一志愿报考08工学类专业、07理学类专业、0971环境科学与工程或0972食品科学与工程也可申请调剂;

3.同等条件下,优先调剂本科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等相关专业。

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和申请调剂专业在A类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12

085602
化学工程

5

13

0856
材料与化工

(非全日制)

085601
材料工程

2

1.优先调剂一志愿报考0856材料与化工专业;

2.一志愿报考08工学类专业、07理学类专业、0971环境科学与工程或0972食品科学与工程也可申请调剂;

3.同等条件下,优先调剂本科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等相关专业。

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和申请调剂专业在A类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14

085602
化学工程

2

15

0451教育

045106
学科教学

(化学)

6

1.优先调剂一志愿报考045106学科教学(化学)专业;

2.一志愿报考理工科类教育硕士或本科为理工科背景且一志愿报考教育硕士专业也可申请调剂;

3.同等条件下,优先调剂本科化学相关专业。

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和申请调剂专业在A类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合计

58

7. 调剂程序

欲调剂考生请及时关注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处的调剂通知。拟调剂的考生可申请入群化学化工学院招生调剂预约QQ群,群号为974989000,(入群时需备注准考证号+拟调剂专业方向+姓名+成绩)。

1. 调剂考生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调剂系统开通后,及时填写调剂信息。

2. 学校初选后,确定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并通过研招网调剂系统向考生发送复试通知。填报调剂信息24小时未收到我校复试通知的,系统自动解锁,考生可申请其他学校,无需来电咨询。

3. 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调剂系统接收复试通知,并按照我校的时间安排按时参加复试(线上进行)

4. 复试后我校通过调剂系统向被拟录取的考生发送拟录取通知,被拟录取考生必须在24小时内登陆调剂系统接收拟录取,否则视为放弃拟录取资格。

5. 按时确认过复试通知的考生,视为调剂成功,请按照我校的复试时间安排按时参加复试。

6. 考生复试时须提供的材料清单

1)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准考证★;

2)往届生须提交《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及毕业证书;

3)应届本科毕业生须提交《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及学生证全页;

4)政审表★填写、盖章;

5)大学学习成绩单★,教务部门盖章;

6)专项计划、加分政策等相关证明材料★(如退役士兵计划提交退出现役证明和入伍批准书);

7)个人自述、毕业论文(设计)摘要或进展报告;

8)发表论文及获奖证明等补充材料扫描件;

9)教育硕士需提交一份A4纸手写教学设计(要求手写,内容自选一个小节,限高中化学必修教材)★

考生将以上所有材料均以扫描电子版形式提交,加★项目在复试前必须提供,其他材料可以视具体情况缓交,考生自己依照上述材料顺序制作目录(目录顶端为个人姓名),编辑合成一个PDF文件(以“调剂专业名称-姓名-考生号-资格审查材料”命名)通过邮箱852729492@qq.com提交。

备注:只在我校邮箱及学院申请而不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申请调剂的考生,调剂申请无效。

8. 研究生招生联系方式

人:齐卫卫  周妮妮

联系电话:15817438860

          18791798157

          0917-3566589

QQ   群:974989000

邮箱:1044462577@qq.com852729492@qq.com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新大道1

邮编:721013

 


下一条: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成绩公示(一志愿)

关闭